《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一、概述 外语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对学生的知识获得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阶段的学习理论及教育理论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师课堂角色的定位。外语教师已从单向的知识持有者,传播者转变为教学的中介者以及与学生的互动者。而这种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与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所倡导的主体间性的合理交往关系相契合,由此引发的对外语教学中的教师角色的思考也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文章将首先对外语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换做简单回顾,然后再结合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的基本思想浅谈它对外语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启示。 二、不同阶段教师角色的不同定位 (一)行为主义学习论在理论下的教师角色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以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对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该理论下教师的作用是讲解和重复机械地传授知识,教师的职责就简单定位在知识的输出和传递上,课堂教学活动成为了一种单调乏味,机械重复的“操作”。 (二)认知心理学影响下的教师角色 20世纪50年代,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的提出和认知心理学的崛起给语言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天生具备发现语言规则的能力,它注重对学生学习外语心理活动的研究。因此,教师不再占主导地位,而是一个环境的创造者、学习启发者。 (三)现代教学阶段教师的角色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提出教学中教师应该将重心放在学生上,充分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特质及风格,关注他们个人情感及不同需求。这种教学理念打破了以往的师生关系,对教师的角色进行了重新界定。 三、交往行为理论及其对教师角色的启示 (一)交往行为理论 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认为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合理化导致了人际交往的不合理性,导致人际关系的全面物化。而主体间的合理交往可以消除这种异化性质。这就要求人们从专注于抽象概念的旧形而上学世界观,转为注重人生活于其中、实践于其中、交往与其中的“生活世界”[1]。 哈贝马斯把人的社会行为分为四种:目的行为、规范调节行为、戏剧性为、交往行为。交往行为是行为者之间的以语言为媒介的一种互动。行为者以符号(语言或非语言)作为工具,达到彼此互动和理解。在他看来,以理解为目的的交往活动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活动。交往活动的发生以“交往性资质(com原municative competence)为前提条件。要达到理解,一个参与交往的人必须:a.说出某种可理解的东西;b.使自己成为可理解的;c.与他人(听者)达成相互理解或共识[2]。 在20世纪“语言学转向”的背景下,哈贝马斯认识到要达到合理性的交往,必须深入到人类生活的最深的层次——语言中,因为语言表达了普遍的、非强迫的交往意向,是唯一使人超出自然的东西。如果说目的——手段的技术经济运动服务于征服自然提高生产力,那么交往行为主体间以语言为媒介,通过对话达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理解的行为。他在《交往行动理论》中指出:“只有交往行为把语言首先作为一种直接理解的媒体,在这里,发言者和听众,从他们自己所理解的生活世界的视野,同时论及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事物,以研究共同的状况规定[3]。”哈贝马斯还认为主体中心化的理性是以个体自我认同为基础的,在这个基础上实现主体间的相互认同和理解是不可能的;而交往理性是以主体间的相互接受和相互理解为基础的,就主体自我的存在而言,主体间的相互理解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4]。那么,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对外语课堂中教师角色的定位有什么样的启示呢? (二)交往行为理论对教师角色的启示 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应该把课堂教学视为一种主体间的互动过程,而不只教师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过程。作为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从知识的传授者及课堂的控制者转变为多重角色的扮演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以及学生实践活动的鼓励者、参与者、协调者和评价者。从单向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与学生的平等对话者,达到彼此理解。这将有利于学生的语言学习。教师应该在这些过程中实现与学生的交往行为。 1.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及组织者 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是,交往互动理论下教师不再是课堂的绝对权威,而是一位中介者。具体而言,教师通过组织和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参与其中,实现彼此交往互动,从而达到习得语言知识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兴趣方向,以便设计出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符合他们现有认知水平的活动。而对于学生现有状况的了解也正是来自于双方的每一次交往互动。 2.学生活动的评价者和鼓励者 在师生交往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鼓励者、参与者、协调者和评价者。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学任务或活动中,还有自身适度参与其中,对学生过程中遇到的困惑给予适时的指导和帮助。不仅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交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针对学生的实践活动实施效果以及学习成果,教师应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和鼓励,在情感方面给予支持,保证学生学习的持久动力。 3.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 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中我们可以得出,在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不仅要鼓励每个学生参与到活动中,给予恰当的方法指导,尤为重要的是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对话,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成为他们中的一份子。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一方面真正了解学生,倾听学生诉求,构建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为外语学习创造轻松地环境;另一方面,在亲身实践中教师还可以发现教学活动的不足之处,作为课后教学反思的来源,从而更好地进行改进教学。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是建立轻松融融洽的学习环境,而后者有事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前提条件。 四、结束语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基本形式,是教育活动的核心。教学是师生之间动态交往的过程,它既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也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过程[5]。教师充当什么样的角色直接影响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及质量。教师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到现代的师生交往互动的教学模式,并不意味着教师地位的下降和教师作用的削弱失。相反,教师的作用如何发挥对教学效果有着更为关键的影响,对教师要求更高了。这就要求教师认清自我的多重角色,在各个环节有所侧重,以真正达到与学生平等互动交流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语言学习,实现师生彼此理解。
上一篇:外语教学研究综述
下一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测试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