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1.图示的定义
图式“schema”一词最早由德国哲学家康德在他的《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康德认为,新信息、新概念、新观念只有与个人已经知道的事物联系起来,才有意义,“毫无疑问,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始于经验”(Kant,1781:41)。他认为人的大脑中存在纯概念的东西,而图式就是连接概念和感知对象的纽带。心理学家、教育家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中包括图示概念,他认为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理查德·安德森Anderson(1985)等人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他们认为,图式是“信息在长期记忆中的储存方式之一,是围绕一个共同题目或主题组成的大型信息结构,它比命题网络的范围更广。Nuttall(1982:7)认为图式是“源自于我们所有特定经历的心理结构”。综合以上定义可以看出,图式是一种心理建构,是复杂知识的一种心理表征形式。我们的大脑中存在着帮助组织信息的心理框架,这些就是图式。它帮助我们处理每天遇到的数百万条信息,节省我们的认知能量,帮助理解我们所生活的拥有复杂信息的世界。
2.图示理论
围绕某一个主题组织起来的知识的表征和贮存方式为基础的理论称为图示理论。图式理论最早是心理学中认知科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大脑如何对知识进行组织。随后,英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巴特利特爵士(SirFredericBartlett)将图示这一心理学概念引入教育领域。在对美国土著民间故事的回忆进行一系列研究时,巴特利特注意到许多回忆并不准确,受试者用更熟悉的东西替换不熟悉的信息,其中还包含了许多超出原文所提供信息的推论。为了解释这些发现,巴特利特提出,人们头脑中存在着无意识的心理结构,即图式,代表了个人对世界的一般认识。他认为图式的存在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在回忆故事时会改变某些细节。巴特利特认为图式化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在回忆时,图式帮助我们对记忆进行检索。原有知识是通过图式来影响新信息的,过去的经验是帮助我们理解新的经验和行动的框架。Brewer和Treyens(1981)也进行了一项类似实验,实验对象被要求在办公室里呆30秒。当受试者离开时,在被问到他们在办公室看到了什么时,许多人的回答中包含了办公室中原本不存在的东西,比如书。由此Brewer和Treyens推测大多数人头脑中对“办公室”的看法中包括书,这一看法即图示。
3.图示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图示理论认为,人们头脑中已有的图式会影响或支配其对于新信息的理解,因而人们认识新事物时,总是设法将其与已有的或已知的知识与新知识、信息相联系,以促进对新事物、新信息的理解。理论学家们定义了两种主要类型的图式(Cook,1997)。第一种是形式模式,它基于对任何给定文本结构的背景知识。第二种是内容模式,它与内容领域的背景知识有关。我们可以看到所有的图式都与某种背景知识有关。Carrell和Eisterhold(1983)进行的研究表明,熟悉话题的文本比不熟悉话题的相似文本记忆效果更好。因此,学生头脑中已有知识在学习新知识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在开启新课或引入新知识前激活相关背景知识。在作者的教学实践中,为了让学生意识到他们的图式,采用了预先组织的活动(advanceorganizers),它指的是在介绍新材料之前所做的帮助学生组织思维的活动,包括热身活动或引入活动(warm-up/Lead-in)和复习(review)两种课堂活动。
首先,热身活动或引入活动可以把新的信息(newknowledge)和头脑中储存的原有信息(schemata)进行比对,通过已知引入未知。
例如:
Newconcept:Gandhi&nonviolentprotest
Lead-inquestion:WhatstudentsknowabouttheCivilRights
此例中,新课的内容是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领袖甘地。大部分中国学生对于美国的了解要多于对印度的了解,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对该信息的理解,笔者首先让学生讨论美国20世纪50、60年代民权运动的情况,即学生头脑中储存的图式,目的是把它和学生现有的知识联系起来,这样不但可以激活学生头脑中原有知识,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做好心理准备,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温故而知新”,教育家孔子曾强调复习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新知识的理解是建立在原有知识的理解基础之上。教师在开启新课时应避免直入主题,而应以各种形式,如提问、讨论、小测验等形式,激活学生原有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
上一篇:基于课程思政的外语教学设计探索 ——以The S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