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外语自主学习能力研究现状与展望 

来源: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7

引言

近年来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倡导下,“自主学习能力”(learning autonomy)不断受到外语教育研究界的关注。McDevitt(1997)指出,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者是教育的最终目标。自主学习的概念原属于教育哲学的范畴,起源于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外语教学界对自主学习能力的讨论始于20世纪80年代。Holec(1981)在其专著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中将自主学习能力定义为对自身学习负责的能力,由此,这一概念正式进入外语教学领域。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国外自主学习理论研究的成果被引入国内。

进入21世纪以来,课程改革的目标逐渐转向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学习能力便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探究式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出,学习素养是高考考查的三大素养之一(教育部考试中心,2019)。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对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十分重要,这掀起了我国外语界对自主学习能力研究的热潮。

本文在归纳多年来国内外关于外语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外语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进而展望研究趋势,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外语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内容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与分析发现,关于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主要体现在自主学习能力的内涵与要素、影响自主学习能力的因素、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途径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等方面。

1.自主学习能力的内涵与要素

除了Holec的经典定义外,其他学者也从多个维度探讨了自主学习能力的构成要素。Little(1991)从心理认知的角度将自主学习能力界定为三种能力:进行评判性反思的能力、作出决策的能力和采取独立行动的能力。Benson(1996)认为语言学习中的自主性是由三个层级的自我控制构成的,即学习管理、认知过程和学习环境。Benson(2007)还区分了语言学习中的狭义自主和广义自主,前者只将习得语言作为终点,而后者则将其作为途径,其终点是自我解放、实现人的潜能。我国学者张殿玉(2005)从内外环境交互观出发,将外语自主学习概括为学习者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协调统一的结果,外部环境由教师、教学设施和学习材料构成,内部环境则指学习者的态度和能力。郭文娟和刘洁玲(2017)从学习策略角度提出,自主学习能力是学习者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情境中自觉主动地使用一系列复杂的认知策略(如反思与批判性思维等)与非认知策略(如合作及目标管理等)解决复杂问题,进而达成各种个体及社会性的发展目标的能力。

虽然不同学者对自主学习能力的解读角度不同,但这些角度并不冲突。现有的研究大多强调自主学习能力是一种包含多种学习行为、多因素交互影响的学习能力,受到学习者的内在意识和外部学习条件的双重驱动。狭义而言,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是实现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广义而言,其目的不仅在于实现个体的终身发展,也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2.影响自主学习能力的因素

Zimmerman关于自主学习影响因素的研究影响最为深远。Zimmerman(1990)指出,自主学习包含内在的自主、行为的自主与环境的自主三个方面。其中影响“内在的自主”的因素主要包括自我效能感、已有知识、元认知过程、情感因素等。“行为的自主”主要受到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三种因素的影响。这两者都是与学习者的个人因素有关,而“环境的自主”主要指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外部环境因素。此外,近年来自主学习模式下的教师作用也受到了普遍关注。以下将具体归纳关于学习者、教师以及外在环境这三种重要影响因素的研究。

(1)学习者因素

长期以来,学者们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更多地聚焦于学习者内部。尹华东(2014)指出,内部因素的研究占自主学习能力影响因素研究总数的70%。纵观学习者因素方面的研究,学者们主要通过大规模问卷调查和访谈对影响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自身因素进行分析。Chan(2001)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调查了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的态度、期望及对学习者自主的理解等。Spratt等(2002)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发现动机是促进学习者自主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我国学者也对中国外语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自主意识等进行了大规模调研,比如《中国外语学习者自主意识分析》(戚宏波,2004),《英语专业本科生自主学习能力调查与研究》(李秀萍,2006)等。

上一篇: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课程考核改革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